语法检测-介词

编辑:pitaya02        日期:2020-12-13

一、介词和介词副词

介词是虚词的三大类别之一,本文对介词的定义如下:名词前,表示名词后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,如位置关系、时间关系、逻辑关系等。

从理论上讲,介词后面应该有名词。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,许多介词都有副词的用法,即不接名词。

例子1:

(1)No ship came in

bay.(介词)

(2)No ship came in

" that day"(介词)

例子2:

(1)A car drove past

door.(介词)

(2) A car drove past.(介词)

2个例子中,1个句子和2个句子结构完全一样,只有名词差异,但是传统语法的句法分析有很大不同: in和 pass在1句中是介词,在2句中是副词。从功能上看,传统句法分析缺乏考虑,造成介词和副词分类不清。

事实上,介词的作用与动词有很大的相似之处,介词接名词可视为“及物”用法,不接名词可视为“非及物用法”,二者语义相同。

二、介词用法概览

虽然介词很小,但它在英文中起着辅助和联系的作用。能不能掌握运用介词是一个衡量是否能掌握现代英语的尺度,可以说是练英语的“上等功夫”。

英语介词具有以下特征:

频繁使用

以《英语900句》为例,在不到10个单词的句子中,使用介词的比例超过了一半;

在超过10个单词的句子中,使用介词的比率接近100%。

用途广泛

(1)可表的时间、方位和逻辑关系;

与动词相配构成动词短语。就拿“out”来说,能够搭配的词就有600多个。

灵活使用

使其表达简练、有力、生动,起到“四两千斤”的效果;

二是没有一整套固定不变的观念和制度,很难掌握。

虽然介词如此重要,但绝大多数语法书中对介词部分的解释却可谓是“蜻蜓点水”,“浅尝辄止”,其原因大概如旋元佑先生在《语法俱乐部》中所述:“在英语语法中,介词可以说是最简单的,也可以说是最难的。讲它简单,是因为它没有概念可言,不同于时态、语气、句型,需要系统地理解,所以在介词部分,就没有‘不懂’的问题了。但是介词的难点在于它缺乏意念性,无法用一组意念涵盖所有介词的用法。尽管英语介词不多,但其在词组中的用法却变化多端。即使是有多年英语写作经验的人,也会犯错误。因此我们可以说:介词的用法,与词组比较接近的问题,不太属于语法范畴。

三、文字的图画感

事实上,旋先生说过,介词的使用,更接近于一个词或一个词组,而不像是一个语法问题。但是,这并不是对介词来说,除了积累没有别的办法,介词的这个属性反而给我们理解介词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——从词汇的角度来理解它。

请注意,从纯词汇的角度来看,中文比英文更精确,因此,“离开”和“留下”是两个词。

一开始只使用介词来表示空间关系,因此介词通常也很有「画面感」。举例来说:没有介词的表达 Cutthecarrot。切萝卜,画面感很有限。但 Cutthecarrotoff.却把萝卜切成了两半,这是因为 off这个介词表达了“不接触”,所以很明显的感觉就是萝卜被切成了两半。由于“不接触”的含义, off引申出许多其他含义,如 keep off表示与...保持距离; take off可以表示起飞(离开地面)等等。按照“图画感——引申意义”的思路,本章将对十几个常用介词进行详细介绍。

学汉语时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区别,汉语的介词多是从动词“借”来的,因此在英译汉时,英语介词常译为汉语的动词。

14.介词和语言习性

与其他词类相比,介词的使用更多地依赖于语言习惯。举例来说,房屋起火的原因是“on fire”而不是“in fire”;床上的“in bed”而不是“on bed”;“wait for”而不是“wait on”而不是“服务”。介词并非一帆风顺,许多高级英语专家,也不敢保证介词的使用完全正确。除理解介词最基本的意义外,学习者还需要在平时大量积累介词的用法,以便在输出时能够游刃有余。

这本书中介词部分的讲解至此结束,总结如下:

一、介词最初只用于表示空间关系,后来又被用来表示各种其他关系;

二、把握介词表达的空间关系(意义/感觉)是非常必要的,它是其他各种意义的渊源。介词用得越多,越抽象,越没有确定的规则;

对于包含介词的组合,特别是动词+介词的组合,要尽可能地从介词本身来理解和记忆。这条路如果走不通,再把它理解成“固定搭配”;

四、介词在英语中应用十分广泛,而汉语介词较少,在两种语言间相互转换时应加以注意;

五、介词使用较依赖于语言习惯,除基本掌握介词的含义外,还需经常积累。

火龙果智能写作是全球第一款中英双语语法检查校对产品,运用火龙果智能写作技术进行错别字文本校对,除错别字校对以外,还可以对语法、标点等进行校对。

火龙果智能写作官网https://www.mypitaya.com

积极拥抱变化,才能更好的应对这个时代



智能写作-内容创作者应该具备哪些条件?